AI

Vibe Coding 的光与暗

Xiao Tao
|Article
cursor

基本概念:何谓 Vibe Coding

“让代码消失,让意图成为唯一输入。”——2025 年 2 月,Andrej Karpathy 在社交媒体上首次抛出 Vibe Coding,一语惊动硅谷 。

它与早年的语法自动补全不同,强调一种沉浸式对话体验:开发者用自然语言、语音乃至情绪描述需求,背后的大模型与工具链即时“织”出代码,并在同一上下文里解释和修改 。这种体验在 Replit、Cursor、Winsurf, Claude-IDE 等平台上迅速成形,也成为 OpenAI、微软与谷歌近期推介的“Assistants/Agents API”核心卖点 。

pexels-harold-vasquez-853421-2653362.jpg

优势:速度、包容与灵感放大

Block 公司在内部黑客松中部署 AI 代理 Goose,仅六周便把设计原型推进到可上线水平,工程师与非技术同事共同“沉浸”在同一代码流里 。个体层面,同样不会写代码的设计师 Cynthia Chen 用 Vibe Coding 两个月做出识狗 App,她把关键经验总结为 “像带孩子一样温柔提示 AI” 。研究也显示,Cursor 的语音界面让 68% 有阅读障碍的开发者更容易进入“心流”状态 。

这些案例揭示了Vibe Coding的三大优势:

1.迭代加速——从构想到最小可行性产品(MVP)的周期被压缩到天级,甚至小时级 ;

2.认知门槛降低——自然语言交互弱化了语法恐惧,使 UX 设计师、产品经理得以直接参与代码迭代 ;

3.创意触发器——AI 生成的多版本实现为团队提供“并行灵感”,在脑暴早期就能看到原型雏形 。

局限:光亮背后的暗礁

可维护性与技术债

Vibe Coding 的即时改写往往牺牲了统一的架构与命名规范,随时间累积出难以梳理的技术债 。Wired 报道指出,OpenAI 最新的 Codex-Agent 必须在“沙箱虚拟机”里运行,以避免生成代码误删关键文件——正是维护性与安全性并重的权衡 。

对新手依旧“不够友好”

No-Code 工具曾宣称“零门槛”,可现实是大量非技术创始人在数据模型、API 调用与权限管理上栽了跟头;同理,Vibe Coding 仍要求使用者具备逻辑分解与调试心智模型 。zencoder 报告:“把意图翻译成代码”听似简单,却需要对软件分层有最基本的直觉,否则 Prompt 只能停在表层需求 。

责任与合规

当 AI 代理在无人监督时自发重构代码,若引发安全事故,谁负法律责任?近期多智能体系统在自动化点餐、财务自动记账时出现误操作,引发关于“AI 过失”归属的公共讨论 。可见在编程领域,审核与回滚机制仍是硬性配套。

思考:一场尚未完成的范式迁移,从沉浸到多智能体自洽

个人观点,Vibe Coding 更像一道过渡门槛。下一站,是多智能体(Multi-agents)的“自洽编程”:让多智能体在云端或本地协作,自动拆分、评审、测试并修复代码。Devin AI 宣称自己是“首个 AI 软件工程师”,能独立 Fork 仓库、写测试、部署 Demo,实质上已把人类拉到产品经理/审稿人一侧 。微软 5 月发布的 A2A 协议,则试图让不同厂家的代理在统一信道中彼此调用,实现“群体智能”式开发流水线 。

学术上,“自我改写”代理在 SWE-Bench 测试集上把 bug 修复率从 17% 提升到 53%,证明了多轮自检-自补的潜力 。但同一批研究也暴露新难点:代理之间的意图对齐、资源争抢与死锁风险尚无成熟治理框架 。

Multi-Agent编程的道路同样布满荆棘:

  • “自洽性”的实现难度:如何确保多个Agent的目标一致、行动协调、产出兼容,避免“三个和尚没水喝”的窘境,是一个核心难题。Agent之间的沟通、协商、冲突解决机制需要极其精巧的设计。当前的“自洽”在很多演示中可能更多依赖于精心设计的脚本和有限场景。

  • 真正的理解与推理:尽管单个Agent的能力在提升,但要让一个Agent群体真正理解复杂需求的细微之处、隐含的商业逻辑以及长远的维护性,仍然是巨大的挑战。它们是否真的“理解”了任务,还是仅仅在模式匹配的迷宫中打转?

  • 责任界定与可追溯性:当系统出现问题时,如何定位是哪个Agent的责任?整个决策链条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如何保证?这对于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至关重要。

  • 资源消耗与效率瓶颈:运行和协调多个复杂的AI智能体,需要巨大的计算资源。Agent之间的通信和同步也可能成为新的效率瓶颈。

  • “合成谬误”的风险:每个Agent局部最优的决策,加起来未必是全局最优的解决方案。如何进行全局规划和动态调整,避免系统陷入局部最优或目标漂移,是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
  • 人类角色的再定位:即便Multi-Agent系统高度发达,人类的角色也不会消失,而是会转变为更高阶的需求定义者、目标设定者、系统监督者、伦理把关人和最终仲裁者。但如何有效扮演这些角色,本身就是新的挑战。

Vibe Coding 的核心价值在于缩短 “问题到原型” 的时间轴,这对产品早期验证无可替代;然而在规模化、合规化的工程现场,它更像把“维护难度”向后转移。其次,完全依赖对话式开发会弱化工程师对系统整体性的把握,这在安全与性能高敏行业尤为致命。再次,多代理自洽编程虽然释放了协同潜力,却同时把传统“代码即真相”变成了“对话+代码共同构成的真相”,需要新的可观察性与审计工具链来支撑。

未来五年可能出现的路径:

  • 企业采用“双轨制”:用 Vibe Coding 快速验证创意,用传统或受控代理体系重构核心系统,以保持可维护性。

  • 教育体系补足“系统思维”与“Prompt 逻辑”,让新人既能驾驭 AI,又能看懂底层实现。

  • 工具层面,类似 A2A 的开放协议与形式化验证技术将成为多智能体协作的“保险丝”,确保每一次自动提交都有可追溯的合理性。

结语

Vibe Coding 把我们带进一个“所想即所得”的迷人境地,也提醒我们:写代码从来不是目的,创造可持续价值才是。

核心在于如何更有效地融合人类的智慧与AI的能力。AI是强大的工具,是灵感的催化剂,是生产力的放大器,但它不是魔法,至少目前还不是。真正的创造力、批判性思维、对复杂系统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商业价值的精准把握,依然是人类开发者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。

在这条新范式的半程,开发者需要把握速度红利,同时警惕维护深坑;行业需要既拥抱代理协作,也构筑责任与合规的护栏。只有当“沉浸式意图表达”和“多智能体自洽”在安全、治理、教育层面都取得突破,软件开发才算真正步入下一个时代。

GenAI